银器漫谈
中国的金银器以其鲜明的艺术美感,展示着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底蕴,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,并世代传承。金银工艺是脱胎于传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,结合金银制作的特殊技法而形成的一种特种工艺。两汉时期金银器的制作从青铜器制作中脱离出来,成为一门**的细金工艺。经过千年的发展,到晚清时期,金银器制作技术更加完善,制作工艺更显纯熟,题材更为***。
19世纪晚期,随着海洋贸易迅速发展,强势的西方工商业涌进中国的同时,给中国的传统匠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,也刺激着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外向性发展。基于开埠城市的外侨市场需求,中国银匠深挖民族特色,制造出既满足西方人生活需要,又具有***“中国美”的中国外销银器。中国外销银器以实用器为主,餐饮器尤多,兼有少量陈设器。这些银器有的是买主自用,有的是作为纪念品、体育赛事的奖品或是馈赠佳友的礼品。许多银器上还刻有**定制者姓名的字母,或是纪念性铭文,这无疑反映了这些银器的贵重程度和丰富内涵。以物可以见美,也可以见史,物品上承载着历史的宏大与细节,让我们从以下几件中国外销银器中去微观那个“白银时代”。
竹叶纹镂空琉璃大碗
Glass bowl with Openwork Silver Base with Bamboo Leaf Design
晚清 通高:10.6cm;口径:20.6cm;底径:11.5cm;银托重:463g;琉璃重:806g 款识:怡安,WH,90
收藏界素有“货高一等,价高十倍”的说法,晚清是中国外销银器种类相当多、数量相当丰富的时期,激烈的竞争使银匠在工艺和设计上都下足功夫,创造出各种精品。这件竹叶纹镂空琉璃大碗镶边,弧壁,深腹,圈足,运用镂空工艺通体镂雕竹林,在其中还镂雕一鸟穿梭于林间,碗底镂空形成钱币纹样,寓意财源广进。此碗工艺固然精湛,但银匠的创造力更让人赞叹,在内部配以一绿色琉璃碗,结合银碗的竹林造型产生绿影流动、生机盎然之感,令人赏心悦目。巧妙的搭配也使得这件银碗成为了同种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。
人物故事龙耳瓶
Dragon-shape-handled Vase with Figures and Story Scene Pattern
晚清 带座通高:57cm;不带座通高:49cm;腹径:27cm;不带座重:3276g 款识:德昌,HUNGCHONG&CO
银器实用性、观赏性兼具,一直深受西方人的喜爱,很多时候都作为礼物和奖品的*****。这件人物故事龙耳瓶,瓶钮及两侧的双耳皆以龙首为造型设计,加之器型高大,整体极具气势。两侧双耳是以龙首口中吐出的流水形成下沿,通身布纹为底,通过锤揲工艺创作出刀马人物故事图,底座被设计成三名孩童双手捧持瓶底,下方配一紫檀底座,极具艺术感。
除开整体造型及瓶身上繁复的纹饰外,相当引人著目的当属瓶身中部的方形铭牌,在中日甲午***中,数位德、英官兵曾在北洋舰队上协助作战,而在铭牌上的德语铭文,正是向这批德、英军士们致以相当崇高的敬意,也使得这件器物成为了中日甲午***的历史见证之一,更显珍贵。
醒酒壶
Wine Decanter 晚清 通高:30.5cm;腹径:13cm;重:774g 款识:大吉
这件银壶造型独特,长颈鼓腹,通身锤揲有人物故事纹,颈部更錾刻有蕉叶纹、葡萄纹、竹枝纹,并贴焊“巴为刍夫”四字。整件器物*有上方一球状壶塞的壶口,并无设计流口,都说明这并非盛装饮品的茶壶,而是一件醒酒壶。西方人不仅爱喝茶,同样也爱美酒,且更多的是饮用葡萄酒,葡萄酒内富含的单宁酸常常会使酒品尝的口感变涩,这也是葡萄酒需要“醒酒”这一程序的由来,而中国银匠为满足西方人的饮酒需要,创作出了银制的醒酒壶。有趣的是,醒酒需要让酒尽可能大面积的与空气接触,使得酒类的单宁酸迅速氧化挥发,而该壶并无此特点,这也是由于当时的银匠缺乏对葡萄酒的相关知识而造成的失误,只知有“醒酒”这道工序,而不知醒酒的原理,可谓是时代造就的一个美丽的误会。
征战图高脚杯
Standing Trophy with Battle Scene Pattern 晚清 通高:29cm;口径:9.5cm;底径:10.6cm;重:681g 款识:慎昌,LW
清代中晚期,随着外销银器的逐渐升温,银匠不仅开始借鉴青铜器、瓷器的特征创造银器,更融合进宗教思想及丰富的想象力。征战图高脚杯的杯身运用锤揲工艺由内向外敲击出隋唐故事“罗通扫北”浮雕图,在杯身**位置留有一醒目光面盾牌,用以錾刻购买者家族族徽,一方面彰显其身份地位,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防盗的作用。整体造型极具艺术感,杯托被设计成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,杯杆被设计成配有圆环的锡杖造型。底座焊接一打坐罗汉和一伏虎抱杵罗汉,底座整体设计成须弥山的造型,须弥山在印度佛教中象征着世界之中心,整体做工精湛,布局巧妙,体现了银匠的艺术造诣与佛教思想的融合。
竹林摇曳茶具
Tea Set with Bamboo Forest Pattern 咖啡壶 通高:18cm;腹径:13.5cm;重:727g
茶壶 通高:15.5cm;腹径:10.5cm;重:421g 糖缸 通高:10.5cm;腹径:7.5cm;重:186g
奶缸 通高:9.5cm;腹径:6cm;重:131g 款识:仪昌,伦巴 H
这套茶具使用了锤碟工艺,壶身通体附有竹枝竹叶,紧密相间,具有微风摇曳之动感,壶把手和流均为竹节附竹叶型。在茶具的细节之处体现了匠人的精心设计,银制茶具导热性极强,为防止茶壶把手过烫,凡是装热饮的茶壶、咖啡壶把手处都装有一白色象牙制圆环,俗称“象牙隔热”,用以阻断把手部分的热传导,做到美观大方与实用功能同时具备。壶体留有光面盾牌用以刻族徽,壶底外圈錾刻竹叶纹,有中国梅兰竹菊的款式风格在里面。该套茶具未经任何处理进行展示,表面留有一层氧化层,专业术语称之为“包浆”,以为对比之用。晚清外销银器盛极一时,但缺乏国内市场导致其很快衰落,至民国中后期逐渐销声匿迹,一方面是由于银器造价昂贵且国人没有使用银制器物的习惯,而另一方面则是银器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维护,如若不经常擦拭,很容易表面氧化而失去光泽,这也使得银器的使用成本进一步提高,这正是银器逐渐没落的原因。可惜的是,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大都是师徒制,而缺乏了市场需求的银器匠人招不到学徒,精湛的工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。